[1] 张兴会,孙天航,连晓庆.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“双创”人才培养研究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21, (19): 58-62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21.19.009.
[2] 董杰,连晓庆.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、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21, (16): 100-104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21.16.017.
[3] 连晓庆. 应用型高校科研发展影响因素的扎根研究 [J].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, 2021, (04): 24-29. DOI:10.16350/j.cnki.cn12-1442/g4.2021.04.004.
[4] 连晓庆,吴全全.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探索:现实诉求、秉持原则与考量维度 [J]. 职教论坛, 2021, 37 (05): 12-17.
[5] 连晓庆,吴全全,闫智勇. 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20, (11): 5-11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20.11.003.
[6] 杨院,许晓芹,连晓庆.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展望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19, (19): 26-31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19.19.004.
[7] 连晓庆,孔德颖. 关于我国职教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[J]. 经营与管理, 2019, (10): 151-153. DOI:10.16517/j.cnki.cn12-1034/f.2019.10.036.
[8] 张艳,连晓庆. 产教融合视阈下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申请专利发展研究 [J].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, 2019, 7 (03): 74-80. DOI:10.16130/j.cnki.12-1434/f.2019.03.009.
[9] 连晓庆.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[J].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, 2019, (01): 29-34. DOI:10.16350/j.cnki.cn12-1442/g4.2019.01.005.
[10] 连晓庆. 职业教育现代化起点及其实现路径——基于天津市25所高职院校的分析 [J]. 职业教育研究, 2018, (06): 24-29.
[11] 连晓庆,闫智勇,徐纯. 知识交易成本视角下应用型大学科研的定位与对策 [J]. 职业技术教育, 2018, 39 (13): 62-66.
[12] 连晓庆,卢亚楠,王波. 区域协同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17, (15): 74-78.
[13] 连晓庆,郑晶. 关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[J]. 当代职业教育, 2017, (01): 4-8. DOI:10.16851/j.cnki.51-1728/g4.2017.01.002.
[14]郑晶,连晓庆. 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 [J]. 经营与管理, 2022, (05): 55-57. DOI:10.16517/j.cnki.cn12-1034/f.2022.05.024.
[15]郑晶. 高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评价情况思辨 [J].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, 2021, 23 (11): 108-112.
[16] 郑晶,杨院,连晓庆. 从期刊视角分析应用技术大学领域科研论文情况 [J]. 职业技术教育, 2019, 40 (14): 77-80.
[17]郑晶.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及启示 [J].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, 2019, 21 (04): 85-88.
[18]郑晶. 浅析应用型高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[J].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, 2017, 19 (12): 13-16.
[19]郑晶,阮丽芬.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调查与问题研究 [J]. 当代职业教育, 2016, (10): 106-109. DOI:10.16851/j.cnki.51-1728/g4.2016.10.028.
[20]朱荣华. 转型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学报的内涵建设及影响力提升途径 [J]. 天津电大学报, 2024, 28 (03): 71-75.
[21]朱荣华,刘国强.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负效应及其反思——以高校、学术期刊的应用为例 [J]. 编辑之友, 2019, (07): 54-58. DOI:10.13786/j.cnki.cn14-1066/g2.2019.7.010.
[22]朱荣华. 应用型大学学报影响力与应用性科研水平的协同提升策略研究 [J]. 天津电大学报, 2019, 23 (02): 56-61.
[23]朱荣华.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问题研究 [J].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, 2018, 27 (03): 5-8. DOI:10.13887/j.cnki.jccee.2018(3).2.
[24]朱荣华. 现代职教体系内涵视域下高职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[J]. 经营与管理, 2017, (12): 158-160. DOI:10.16517/j.cnki.cn12-1034/f.2017.12.044.
[25] 朱荣华.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[J].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, 2017, 1 (04): 72-73.
[27]吴全全,闫智勇,胡方霞,等.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“三教”改革的使命与路径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21, (23): 58-63.
[28]吴全全,闫智勇,姜大源. 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优化及课程设置的筹策 [J].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, 2021, (03): 6-24. DOI:10.16350/j.cnki.cn12-1442/g4.2021.03.001.
[29]吴全全,王茜雯,闫智勇.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困境表征与模式重构—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探思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21, (14): 55-63.
[30]吴全全,耿爱文,闫智勇.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下“双师型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[J].职业技术教育, 2021, 42 (04): 48-55.
[31]吴全全,殷新红,闫智勇. 职业教育深度改革政策的体制转向和机制转型 [J]. 职教发展研究, 2020, (01): 23-28. DOI:10.19796/j.cnki.2096-6555.2020.01.004.
[32]吴全全,殷新红,闫智勇. 职业教育深度改革政策的理念转变和路径转向 [J]. 职教发展研究, 2019, (03): 16-20. DOI:10.19796/j.cnki.2096-6555.2019.03.003.
[33]闫智勇,姜大源,吴全全. 1+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19, (15): 5-12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19.15.001.
[34]闫智勇,姜大源,吴全全. 职业教育行动逻辑课程的时代意蕴和建构思路 [J]. 职教发展研究, 2019, (01): 24-31. DOI:10.19796/j.cnki.2096-6555.2019.01.005.
[35]刘东海,吴全全,闫智勇,等. 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19, (06): 86-91.
[36]闫智勇,吴全全,徐纯.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[J]. 职教论坛, 2019, (01): 48-55.
[37]刘冰,闫智勇,吴全全.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源流与趋势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18, (33): 5-11.
[38]徐纯,李晓锋.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——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[J].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, 2021, (05): 37-43. DOI:10.16350/j.cnki.cn12-1442/g4.2021.05.007.
[39] 姚莉娜,徐纯,韩舒静. 韩国学徒制的改革举措及启示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21, (04): 109-112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21.04.019.
[40] 徐纯,谢莉花. 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何以存在——基于欧洲若干国家的比较与分析 [J]. 职业技术教育, 2021, 42 (01): 72-79.
[41] 徐纯,闫智勇,吴全全. 德国学术教育职业化对我国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启示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19, (09): 97-102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19.09.018.
[42] 徐纯,谢莉花,钱逸秋. 凯兴斯泰纳经典职教理论在现代职教理论中的延伸与创新 [J]. 教育与职业, 2018, (07): 26-33. DOI:10.13615/j.cnki.1004-3985.2018.07.004.
[43] 徐纯,连晓庆. 职业如何发挥社会融合的功能——德国“职业融合”在职业教育学与职业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反思 [J]. 职业技术教育, 2018, 39 (01): 72-79.
[44] 徐纯. 新制度主义理论视域下德国高等双元制模式制度化进程研究 [J].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 2017, (24): 47-54.
[45] 徐纯,连晓庆,张宇. 德国一流应用科学大学的建设特征及启示 [J]. 高等职业教育(天津职业大学学报), 2017, 26 (02): 11-16.